首页 > 驻外报道 > 外交掠影

逐梦郑和脚步 弘扬丝路精神 高张开放风帆——中国外交官重返也门随笔

来源:(驻也门使馆) 2022-12-26 18:03

随着激动、紧张、期待、不安的情绪不断发酵,当飞机舱门打开的瞬间,一个陌生又熟悉的世界随之呈现眼前。也门亚丁,从心心念念变成了触手可及。600多年后,中国外交官紧跟中国明代伟大航海家郑和的脚步,再次踏上了亚丁的土地。

据史料记载,1405年至1433年间,郑和七下西洋,其中五次访问亚丁。截至地理大发现之前,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海上探险活动,这一壮举不仅向全世界充分展现了一个开放包容的古代中国,更是传承千年的中华民族丝路文化的生动真实写照。

以郑和下西洋为标志的海上丝绸之路,描绘了一幅中华文化与异域文化相交、相知、相亲的美好历史画卷。郑和的远航使得海上丝绸之路超越了经济贸易之路的狭隘范畴,从而上升为一条文化交流之路。而郑和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其身份也不仅仅局限于普通的航海家,更成为了肩负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任的使者,把中华文明的火种撒向遥远地区。如今,不只是也门亚丁矗立着郑和纪念碑,海外多地仍然流传着郑和的故事,马来西亚的三宝山,印度尼西亚的三宝庙等都见证了郑和的足迹,也体现了当地人民对郑和的敬意。

开放和包容的基因早已根植于中华民族的血液当中。无独有偶,阿拉伯民族也同样以开放包容的精神著称于世。“求知,哪怕远在中国”就充分表达了这个民族开放包容的优秀禀赋。数千年来,阿拉伯民族一直以商道为媒介和桥梁传递东西方文明之火,中国的四大发明正是经阿拉伯商人之手传至欧洲,欧洲的先进科技也正是得益于阿拉伯商人最终抵达中国。从8世纪中叶起,阿拔斯王朝哈里发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拉开了百年翻译运动的大幕,将大量古希腊、罗马、波斯、印度等国的学术典籍译为阿拉伯语,与其他文明互学互鉴,推陈出新,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主席把开放作为中国发展的内在要求,推动共建“一带一路”,以开放和包容的姿态积极倡导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本月,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上提出的重要主张更为中阿命运共同体建设规划了前进路径,对新时代中阿关系发展做出了顶层设计,为中阿扩大开放合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郑和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国与也门等国紧密联系起来,双方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从1956年两国建交,到2019年签署共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再到今年共庆建交66周年,中也关系走过了漫长的成长之路,在日益开放的大环境下成为合作共赢、互惠互利的榜样和典范,两国关系完全可以用好朋友、亲兄弟、真伙伴定性,用互信、互助、共赢定调。

明年,中国将迎来改革开放45周年和“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前往亚丁凭吊郑和纪念碑,深入挖掘郑和记忆,勇毅逐梦郑和脚步,意在表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我们坚信,只要继续高张开放风帆,秉承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人类命运共同体这艘时代巨舰就一定能劈波斩浪,奋勇向前!

返回顶部
信息提示

您即将离开外交部门户网站,跳转到其他网站,
是否继续访问?

继续访问放弃